課堂時間:2017年11月25日(六)13:30~17:30
課堂地點:德祺書坊(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61號6樓)
學員人數:15人
主辦單位:解脫協會
授課老師:羅卓仁謙老師
法成大業自2016年九月七日開課至今,已經進行到第二十五堂。法成大業的緣起是為了培訓顯密經論的漢藏翻譯人才,課程以文獻導讀的方式進行,在課堂上練習翻譯。由於翻譯經論文獻必須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,因此教授「攝類學」讓同學們先有「因明學」的基礎。既然要翻譯經論,對於原始佛教的演進與變化一定要了解透徹,有了這些概念的奠基,翻譯出來的經論才能貼近人性,讓千百年前祖師們的論述著作歷久彌新,留芳百世。
由文殊讚開啟翻譯練習
經過羅卓仁謙老師教授「文法三十頌」之後,以《文殊讚》作為翻譯練習,除了查詢基本的單字字典之外,增加了標註虛詞、詞性、時態,並練習解構句子再重組。老師也由此延伸講解句子中的片語、經偈中常用的對仗修辭等等。
研讀攝類學的心得
攝類學的基礎是因明學,而因明學是佛法發展歷史上很重要的學科。當因明學與認知學(唯識)在西元七世紀融合後,便出現了量學;量學的核心思想是透過邏輯推理,了解人們認識事物的方法。量是指正確的認知,此正確認知又分為「直接的」正確認知與「間接的」正確認知⋯⋯由此,同學們展開各種邏輯訓練。
在此分享今天所學的一個知識:佛教常用「兔角」比喻不存在的事物及錯覺,因為藏人會將兔子的耳朵錯看成兔子長角,而錯覺又分為「無中生有」與「有中生亂」,而前者稱為幻覺,後者稱為錯覺。事物蒙上一層紗導致錯看,那層紗就叫做殘影。
最初,我們是一群單純想學藏文的同學,與老師相識在一堂有趣的佛學課。一路走來,從三位同學擴展到二十位,雖然研讀的是古老的藏文課,卻有著美式的學風。參與的同學中,有些人會暫時離開,出國深造,不過回國後,也總會一起回來學習,畢竟學海無涯勤為岸,青雲有路志為梯,以上與大家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