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法舍利製作活動:復古的文化,嶄新的體驗

造法舍利是在印度、藏地,甚至唐代的敦煌都曾經蔚為風潮的法門,特別是在不動佛法門的修行中,造法舍利更是重要的一種初學修行。《阿閦如來唸誦供養法》中說:「若欲除業障,應當印佛塔,或沙及香泥,皆安緣起偈,積數如經說,終畢現奇特。」《淨一切業障陀羅尼經》更宣說了不少造法舍利的法門,作為不動如來法門利他的重要方式。

法舍利的製作、內容物與開光方式,都有一定的要求與準則。在蔣貢康楚仁波切編撰、解釋不動佛法門各類儀軌的《帝釋琉璃花鬘》中,詳盡地記載了法舍利的相關作法,包括磨骨作法、製作準則,開光、投水、安座等作法。

法舍利的製作幾乎可說是「以量取勝」,上面提到經文說的「積數如經說」其實是要求要造十萬個,這麼大量的法舍利勢必無法屯在家中。根據《淨一切業障陀羅尼經》的建議,最好是造好、完整開光後,放在十字路口或是投入水中,讓所有經過其旁的眾生,都能得到繞塔之功德。

在《帝釋琉璃花鬘》中,蔣貢康楚仁波切一再談到,或許有不少人會有過多憂慮,擔心造了塔放在外面,如果被其他眾生破壞,或是不小心踐踏、損壞等等,會不會有危害。仁波切說,由於這種作法源自《淨一切業障陀羅尼經》所以這些憂慮都是沒有必要的。

法舍利製作活動

解脫協會舉辦了製作法舍利的試行班,參與者現場的反應很活絡,有些人馬上就造出來了,有些人則是黏在印模上拿不下來,有些則是施力太大而形狀歪掉。畢竟都是第一次做,大家對於黏土的掌握可能需要花比較多心力琢磨,多做幾次便可漸漸上手。若想將法舍利做得漂亮,關鍵是要拿捏好黏土的水分、均勻地敲打、緩慢地脫模,在製作過程保持細膩與耐心,這也同時可以培養禪定專注。

活動結束後,陸陸續續有同學將自己製作的法舍利,放到車水馬龍的公共場合,讓路過的人們都得到轉塔之功德。由於「造塔可修習心性,置塔可利益眾生」,製作法舍利的活動讓參與者無不覺得殊勝,雖然活動本身是復古,卻別有一番新鮮感。解脫協會之後會陸續計畫、推動法舍利相關活動,真正達成十方十萬塔的目標,讓每個路口,都藏有一枚佛塔!

法舍利緣由

「法舍利」一詞是源自玄奘法師的翻譯,藏文稱為「擦擦」(satsuta),也就是印模之意,中文則為印塔。法舍利是透過模子印出佛塔,包括拓印與脫模兩類;前者包括在沙子上、水流裡印塔等等,後者則是用模子脫出一個個小佛塔。法舍利的形式有兩種:浮雕型與立體型。內容有20物:五穀、五藥、五寶、五香。法舍利在製作過程必須禁語,或是持咒為佳。製作完必須開光。

玄奘法師在印度有十個老師,其中之一是勝軍居士,他專門以做擦擦生意為生,而且生意還做得很有規模,足見當年風氣很盛。當時流行大尺寸,大約18公分,跟現在偏小型的製作不太一樣。

中國地區在敦煌遺跡也有發現法舍利,過去在農曆正月、五月、九月時會進行沙佛會的風氣,後來沒有了。至於在日本地區,據說有「五大印塔」(地水火風空),但具體作法不詳,似已失傳。

印塔意涵

公元前一世紀有不立佛像的不成文規矩,故阿育王遺跡出現佛騎馬、天人飛著替佛撐傘,結果只有畫馬與天人傘等,卻不見佛影的壁畫,即因此故。後來隨著佛教漸漸演變,為了紀念佛陀,開始有佛塔出現,但對佛像的接受度仍然不高,此時佛塔信仰開始興盛。後來,印塔在印度開始流行,且在密法中正式將之納入修行方式之一,其經論根據為「一字金輪佛頂經」提到印塔可消罪障;「阿閦供養法」(不空三藏著):十法行十印塔;「淨一切業障陀羅尼」:印塔可利益亡者。

 

 

 



回列表頁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