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五月上旬道歌法儀報導:學習禪修一定要學佛嗎?

活動名稱:道歌法儀
活動時間:2021年05月08日(五)
活動地點:上慈居
參與人數:29位

 

本次、在《道歌法儀》例行的儀式活動後,協會創辦人羅卓仁謙為眾人講經,本次的主題是「學習禪修一定要學佛嗎?其他宗教儀式不行嗎?」

首先,創辦人幽默卻又帶點無奈地,說到吃飯時一位朋友、藉由神秘體驗而對禪修產生了興趣:「做了禪七之後,尾椎有一陣觸電感,就很想多了解禪修」。

由於這樣近似懲罰遊戲的體驗,這位友人對禪修產生了特別的興趣,但針對佛法禪修所關注的「改變自心」這種議題,在聊天之後、卻發現他本人並不大在意。

 

事實上、我們在禪修的過程之中,難免會因為各自的情形、產生一些特殊的感受,或者遇到一些令我們無法繼續、諸如昏睡、諸如妄念紛飛的狀況。

在這種時候,我們是否有著一位「俱明確傳承的導師」來告訴我們如何面對?是否學習一個有「系統性」的禪修?這就會對我們的修行產生重大的影響。

佛法的各種典籍當中,具備了各種次第性、也就是有順序的教導。我們可以從中,逐步的理解如何「鍛鍊自心」進而改善自己的日常生活。例如下文,就舉出了先「戒」再「定」的順序:

「以戒降心,守意正定,內學止觀,無忘正智。」——《聖典》戒集、第六言

那麼,相較於其他也有系統性的宗教禪修、為何佛法的禪修更俱優越性呢?

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,必須先理解到、自己學習佛法的目標:鍛鍊自心。

 

所以、我們並非要為此變得不問世俗、遠離人群,相反的、是要將所學應用於生活。「面向社會大眾」的教導,正是我們需要的。

而佛法,正是佛陀在他的一生當中,向各種不同的人群、生靈所宣說的法教。我們不難從中找到:「做為在家修行人應當依序進行的修行目標」。例如,《聖典》〈關於摩訶男〉第711頁,佛陀就向他釋迦族的親戚、摩訶男說出了在家人的修行價值:
「摩訶男!一位好人,應有信、有戒、廣施、多聞法義,強記法義並沈思觀察法義,最後走在覺悟之道上,這樣就是一位盡責的好人。」

 

上文指出了:有信(皈依三寶)、有戒(持守戒律)、廣施(佈施)、多聞等的學習順序。透過這樣的訓練,我們就能從中慢慢訓練出一股力量,進而從我們的生活中擇取「長遠而言對我們有益的事物」。

因此,透過這次道歌法儀活動上的講經內容、我們可以理解到:
一、為了讓我們穩定修行,一位俱格的導師、一個明確傳承的禪修系統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二、佛法提供了身處社會中的我們「鍛鍊自心」的明確方法、並且經過歷代大師驗證、深入。



回列表頁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