・《中阿含經》、《長阿含經》、《增壹阿含經》彙整性的篇幅編增
首先、《中》、《長》、《增壹》這些是後代佛教學者加上的頭銜。中跟長,說的是長度。而增壹阿含,則是在翻譯那三個之後才翻的,所以稱為增。
早期可能只是記錄某一條對話,接著是開始有記錄所有人事時地物。這就導致經典開始慢慢變長:有重複但新增部分的內容、也有全然全新的。不過總之更傾向把原先《雜阿含經》中零散的概念組合起來、彙整成一個完整的概念。這就是《中阿含經》、《長阿含經》。
要注意的是,它們並非將一模一樣的內容拉長、而是從不同角度切入。
可以說是由最早的《雜阿含》為素材、從素材中編織他想要的經典。
・由「概念條列性」到「宣說時序性」
形式上來看,《雜》、《中》裡的概念是條列式的、不是以時序分類。它並不是佛從成道開始講,然後依照時序記錄下來。而是被分類的,比如說佛講了跟五蘊有關的,全部被歸類在一組;跟十二因緣有關的,被歸類到另一組。
這樣的分組,經文中稱為「相應」,《雜阿含經》的分類主要就是五蘊相應、十二緣起相應等等。
而它發展到《中阿含經》、《長阿含經》、《增壹阿含經》的時候,則開始抽概念,例如從五蘊裡抽一些概念,十八處抽一些,然後編撰成一條有時序性的經典。
可能有人先問:「什麼是五蘊?」然後佛回答。接下來可能有人問佛:「什麼是十八處?」然後佛回答,也就是將主題性的內容、橫向的內容變成縱向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