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佛法經典歷史演變(5):怎樣「觀察」經典?

 

上一篇文章,我們討論了「咒語」分為功能性的密咒,以及濃縮經典要義的陀羅尼總持。但是、為何達上百萬字的經典,能夠濃縮為一小段的字句呢?

・「濃縮」局部性與詮釋性

繼續以《心經》作為例子。

其中的密咒化就像:「揭諦揭諦。波羅揭諦。波羅僧揭諦。菩提薩婆訶。」這之中,「揭諦揭諦」是「前進前進」;「波羅揭諦」是「到達」;「波羅僧揭諦」是「圓滿到達」;「菩提」是「覺悟」。所謂程式碼、就代表著「濃縮」。

不過《般若經》與跟將它濃縮成《心經》的那個人,不一定是同一個人,並且期間相隔了幾百年。可能濃縮成心經的那個人,認為這個程式碼應該這樣才對,然而當初在編經典程式碼的人不這樣想。

當初在編《大般若經》的人、想要討論的是空性,可是把它濃縮成《心經》的人認為要討論的主題是發菩提心。

所以濃縮出來的程式碼不一定會對到六百萬字的《大般若經》,但是會對到《心經》本身。

 

・由經典的篇幅作為初步理解的線索

這系列的「經典歷史演變」,我們依序討論了經典的:發展、篇幅、咒語。

了解這些的關鍵在於:當我們碰觸到一部經典時,可以先去觀察它是屬於哪個階段:短、中、長、還是後面的陀羅尼總持?

不同階段的經典所側重的內涵不一樣。因此透過「篇幅」這個簡單的分類方式,能夠幫助我們對經典的內涵與重視主題,有一個基本的認識。

 



回列表頁

相關熱門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