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重視物質或精神?(3) 佛法認為我們的經驗是...

  先前,我們從哲學的「唯物、唯心」角度觀看佛法思想;最早期的佛教宗派「說一切有部」近似唯物論者,他們認為透過理解「物質世界的無常」可以掌握心識的無常。

  然而,隨著佛法思想的發展、有些不同的論點被提出:  

・經量部:我們經驗、不過是「心識上的投影」

  這個個觀點由某些傾向於大乘、特別是善於坐禪的禪師們提出。

  我們經驗到的一切不過是「投影」,這個「投影」是感官將外在事物投射到內心所創造。

  感官到投影之間有著「時間差」。

 

  這些禪師,早期並沒有獨一的宗派可言。後來這些主張被一個較為有名的佛法宗派給繼承──經量部。

 

  根據經量部發跡時代的著作《成實論》的說法:「長短等相皆緣色故,意識中生:如先見色然後意識生。」當我們個感官接觸到外在的物質後,就會在心識上創造出一個「相」。

  這個相並非外在的物質,而是一種投影。

  也就是說,經量部論師們並不認為我們看到、聽到、碰到等一切經驗到的東西,是真真實實地在外面,他們認為我們經驗到的一切不過是一個投影,就好比一個帶著VR實境眼鏡的人,看到的世界不過是眼鏡裡的影像一樣。

 

  這種主張發展到極致,就是《楞嚴經》裡的那種說法──一切的經驗,都是心創造出來的,沒有實際的真實可言。

 

 ・說一切有部・經量部:兩種思想進路如何影響修行?

  綜合上述討論,「說一切有部」近似唯物、「經量部」近似唯物。而這兩種觀點,在佛法的解脫關懷上發生了不同的追求、直接影響了現代佛法禪修的兩大流派:南傳佛法、北傳佛法。

 

  南傳佛法繼承早期佛法的特質,重視物質作用的影響。

  所以其推廣的禪修法門,大都是從物質經驗開始:

  界分別觀(分析身體的四大組成)、毘婆舍那(從五蘊變化下手)等等。

 

  北傳佛法則接受了經量部的主張,更進一步認為一切的痛苦,都是來自妄念。

  因為五蘊本身即是苦,而五蘊又是來自妄想。

  換句話說:只要讓心不要創造妄想,即可擺脫痛苦!

  所以,北傳的禪法大多重視直接關注、觀照、覺知自己的「心」,從五蘊的根本下手。



回列表頁

相關熱門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