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淨土法門不是淨土宗:真正的一心不亂是什麼意思?(3)

 

五、大乘佛法之論:三位心
到了大乘佛法時代,論師們將前說的幾個概念、更為明確的條列化:
1. 死心
第三段我們引用了《大毗婆沙論》的故事,談到死前之心念,決定一個人轉世的去處。《瑜伽師地論》將其更為明確的條列:「云何善心死?猶如有一將命終時,自憶先時所習善法、
或復由他令彼憶念。由此因緣,爾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、乃至麁想現行。若細想行時,善心即捨、唯住無記心。所以者何?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、他亦不能令彼憶念。云何不善心死?猶如有一命將欲終,自憶先時串習惡法、或復由他令彼憶念。彼於爾時貪、瞋等俱諸不善法現行於心,乃至麁、細等想現行。」
這裡提到,死的時候有可能是在善心的狀態下而死、或是惡心的狀態下而死,而這種狀態會在兩個過程中出現:「粗(麁)想現行」和「細想現行」。在「粗想現行」的階段、人還有善、惡的念頭分類,到了「細想現行」的階段、人沒有善惡念頭,只剩下半昏厥的狀態。

 

此外,《瑜伽師地論》更提到了兩個關鍵的訊息:
1.1、習慣最重要 「又行善、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,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與不善、或他令憶。彼於爾時於多曾習力最強者,其心偏記、餘悉皆忘。若俱平等曾串習者,彼於爾時隨初自憶或他令憶,唯此不捨、不起餘心。」 可見,一個人臨終時會生起的念頭、大多受他平常習慣所影響。如果他平常習慣是善惡平等,那麼他人的協助、助力就至為重要。

 

2. 死相的種類
「若行不善業者,當於爾時受先所作諸不善業所得不愛果之前相,猶如夢中見無量種變怪色相。依此相故薄伽梵說,若有先作惡不善業及增長已,彼於爾時如日後分、或山山峯影等懸覆、遍覆、極覆,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明趣闇。若先受盡不善業果、而修善者與上相違,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闇趣明。此中差別者,將命終時,猶如夢中見無量種非變怪色可意相生。若作上品不善業者,彼由見斯變怪相故,流汗毛竪手足紛亂遂失便穢,捫摸虛空翻睛咀沫。彼於爾時有如是等變怪相生,若造中品不善業者,彼於爾時變怪之相或有或無。」
此處銜接第三段與第四段所提到的「死相」,受到的是業力的影響:臨終前看到的死相、是受到業力影響的。

 

3. 死後的去處與判斷方式
「又將終時,作惡業者,識於所依從上分捨,即從上分冷觸隨起,如此漸捨乃至心處。造善業者,識於所依從下分捨,即從下分冷觸隨起,如此漸捨乃至心處。當知後識唯心處捨。」
這也是一個現在在佛法圈常用的「判斷方式」、來判斷亡者離世後的去處:如果大體是由頭開始降溫、則亡者墮落,如果大體是由腳開始降溫、則亡者投生善趣。

 

針對《瑜伽師地論》的這段論文,唐朝知名《瑜伽師地論》權威、玄奘大師的付法弟子—窺基論師在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解釋到:「死有三位心:一、正死,即末後剎那。《唯識論》說為第八識、《對法論》說死有末心、生有初剎那、中有初剎那,唯無記性。二、次前潤生心,唯第六識、我愛相應。《對法》說為九種命終心,唯有覆無記。三、次前明利心,即此三性,是麁想現行故。細想現行、無記心者。即我愛心......故說不能憶善惡法。」
此處將前面提到的「粗想現行」和「細想現行」條列清楚成三個階段,不過是依照時間反推,我們現在依照順序正推:

 

(1)明利心(粗想現行、第六識):此時有善、惡、非善非惡念的存在,而這分念頭就是決定轉世去處者。
(2)潤生心(細想現行、無記心、我愛心(只要有此我愛,必然會轉世)、第七識):此時沒有善、惡念的存在,唯剩昏厥。
(3)正死心:死亡本身,只剩下第八阿賴耶識,沒有善惡分位。

 

《瑜伽師地論》本身,在討論相關問題時據有高度的權威性,主要原因包括:
1. 《瑜伽師地論》屬於後期(約莫第三、第四世紀)、第三轉法輪時代出現的著作,這一系列著作的特色,是整理佛法前期的所有經論思想,爬梳完整。
2. 《瑜伽師地論》的作者群,都是「瑜伽師」、也就是禪師,所以其內容兼顧了理論與實修的雙美。
據說,玄奘大師當年前往印度讀書、完全就是為了鑽研《瑜伽師地論》,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》中說:「法師既遍謁眾師、備飡其說,詳考其理,各擅宗塗,驗之聖典。亦隱顯有異、莫知適從。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,并取《十七地論》以釋眾疑,即今之《瑜伽師地論》也。」
本段重點:
(1)死相的種類與起因:善業造成明相、惡業構成闇相。
(2)三位心。
 
 
六、關於後期密法論的轉世觀點
如果依照傳統佛法、特別是藏傳佛法的觀點來看,佛法的發展順序是:小乘—大乘—金剛乘(密法),理所當然的,我們會認為金剛乘最為高貴與終極。因此,金剛乘中許多用來面對轉世、面對生死的技巧和法門,也變得頗受歡迎,諸如頗瓦法、中陰法、《中陰聞教大解脫法》(西藏生死書原形)等法門,都頗為流行。
然而,金剛乘的不少法門,建立在一個大前提:就是當事人具有深厚的修行功底和能力,否則就完全需要依賴一個本身有極高體悟的上師協助,面對死亡,比如第八世大寶法王就在他的著作中提到:「無上密所推崇的頗瓦法,是為了讓這輩子沒有辦法得到最勝悉地的瑜伽師們,他們只得透過頗瓦的力量,投生淨土並得到一個持明之身,而一般的人們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……因此,相對於為一般人修頗瓦法,還不如讓他們唸誦經文,或是聽到有加持的佛號與咒語,或是令他們發菩提心、懺悔罪障,這樣的利益遠遠大於前者。」

 

換句話說:頗瓦法、中陰法,是修持大手印禪修、追求即身成佛者的「備案」,對於完全沒有修行經驗的人、將其作為第一方案的人來說,是不恰當的。
另外,藏傳佛法流行的《中陰聞教大解脫法》,是一個依循「光明心」理論的伏藏法,但其中的論點帶有太強烈的「別說」特質,並且缺乏明確的佐證者,所以在此不引用之。

 

本篇文章的簡單重點,分成幾條總結如下:
a.佛法的四層生死修持
最好是不轉世(原始佛法出家道),其次是轉得更好而前往淨土(大乘佛法),第三是在此輪迴中不要轉得太爛(原始佛法在家道)。
最後,如果來不及補救了、已經轉世去三惡道了,那只能透過佛名、咒語來「超渡」。

 

b.一般臨死時依序會發生的四件事情
b.1看到死相:亡者臨終時會看到的景象。
源自:業力
作用:影響亡者的心念
能做什麼:
(1)習善法者,不太會受到死相影響(習於惡法者也是)。
(2)一般人,可透過唸佛、唸咒等方式淨化業力,改變死相。
(3)或是經由旁邊人的勸導,改變死相、乃至不為死相影響。

 

b.2最後念頭:決定亡者轉世去處的心念
源自:日常習慣
作用:影響亡者轉世去處:善念往善處、惡念往惡處。
能做什麼:
(1)回憶自己做過的善事、想要去的地方(佈施、持戒、天道),能讓人轉世善道。
(2)想起希望前往的佛土、佛名等等,能讓人往生淨土。(此一念頭有善、惡的差異,屬於第六意識的作用,名為明利心)

 

b.3轉世動能:決定亡者會轉世
源自:本能
作用:讓亡者轉世
能做什麼:
(1)追求不轉世者、關鍵修行就是斬斷無明,讓臨終此時的這個本能不會作用。
(2)仍要轉世者,對此無可做之事。(此一階段無善惡差異,屬於第七意識的作用、特點是強烈的「我愛」、又稱為「愛取」和「喜貪」,小乘行人的修行關鍵是斬斷它。)

 

b.4死亡
源自:此生的果報結束,自然終結。(此一階段無善惡差異,屬於第八意識。)
對於一般人來說,我們能夠把握的就是第一和第二階段,一旦錯過這兩個機會,亡者的轉世去處就已然決定。接下來唯一能做的,就是死後補救:超渡,意指如果亡者轉世到了惡趣,透過特定的法力,讓其惡趣的生命結束,重新投胎、轉世。

 



回列表頁

相關熱門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