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傳佛法傳統上,神變節時分會宣講、分享和討論《本生鬘》,尊者達賴喇嘛亦曾給予此開示。
《本生鬘》是佛陀過去世修行時的故事集,《南海寄歸內法傳》云:
「《社得迦摩羅》,亦同此類(『社得迦』者『本生』也,『摩羅』者即『貫』,集取菩薩昔生難行之事貫之一處也。)若譯可成十餘軸,取本生事而為詩讚,欲令順俗妍美、讀者歡愛、教攝群生耳 。
「時戒日王極好文筆,乃下令曰:『諸君但有好詩讚者,明日旦朝咸將示朕。』及其總集得五百夾、展而閱之,多是《社得迦摩羅》矣。
「方知讚詠之中,斯為美極,南海諸島有十餘國,無問法俗咸皆諷誦、如前詩讚,而東夏未曾譯出。」
這就是說,古印度最美、最流行的詩讚即是此《本生鬘》,公認是詩歌之最、大家都會讀,其作者是印度的詩神馬鳴論師。
《本生鬘》原本共有34個故事、據說馬鳴本來想整理出100個,但是還來不及完成就逝世,其梵文原本留存至今。
《本生鬘》有一個中文譯本《菩薩本生鬘論》,但這個譯本有問題,應該是兩部不同的著作割截後重新組裝而成,裡面只收錄了14個本生故事。
《本生鬘》也有翻譯到藏文,並成為藏傳佛教非常流行的讀物:噶當派大師們認為,《本生鬘》與《感言集》(《法句經》)是所有初學者之必讀。
因此,藏傳佛法才有上述在神變節講讀《本生鬘》的傳統;當然,講讀的是34個故事的版本。
不過,第三世大寶法王在西藏岡波聖地閉關期間,曾編輯過一版《佛本生傳》,那是在馬鳴的34個故事的基礎上再整編、共有100個故事。
這100個故事並非隨意收集,而是根據佛經上記載佛陀過去世修行的故事中,關於「十度波羅蜜」的各十個故事:所以有十個佈施的故事、十個持戒的故事⋯⋯依此類推。
這份資料排序在第三世法王文集的第一本,可見對第三世法王的重要性;更重要的是,這個版本的佛本生傳,對整體藏傳佛法啟發極大:
包括藏密藝術聖殿夏魯寺、紫禁城的梵華樓,都收藏了這版本的一百本生故事的壁畫或唐卡。
可見,噶瑪巴轉世系統,一直都是如此用個人的影響力,服務整體佛法的。
當然,一百個故事極為龐大,所以我也請 上師大寶法王慈悲,親自將每一個波羅蜜各自選出一個代表性的故事、先集成為十個故事構成的《本生鬘選集》以饗大眾,也得到了上師的應允。適逢神變節時分,跟大家分享其中代表忍辱篇的故事初稿;
-
如是我聞,
往昔佛陀為菩薩時,曾有一世投生為鹿王。
他生於茂密林中,其中有各種珍貴的香木,以及各類野獸,但其中最顯眼的便是鹿王。
他的毛色純黃晶亮,其上的斑紋有著藍寶石、紅寶石、琉璃等各種色彩,雙目細長明亮,鹿角和鹿蹄也如珍寶般閃閃發亮,彷彿是會走動的珠寶盒一般。
他知道自己的身體會引起眾人的貪念,也了解人性的殘酷,所以他只在人跡罕至的樹林中生活。
而且他極其聰慧,總能順利躲開獵人設下的各種陷阱,並且把這樣的知識教導其他的野獸,像師長一般統領著獸群。
有一天,鹿王在林中突然聽到有人呼救,尋聲而去,他看見一名男子被暴漲的河水捲走,荒失措地喊叫著。
鹿王被可憐的呼救聲打動,他便以人類的語言高喊著:「莫怕!莫怕!」
讚曰:
為了救其人,不顧己性命,
跳入激流中,似斬敵英雄,
以身擋此人,令其抓住己,
其懼肢體僵,爬上大士背,
其人雖沉重,河水又湍急,
鼓勇強勁遊,順利到河岸,
見其救上岸,疲勞被喜除,
自體令其暖,示路令其歸。
被搭救的人十分感動,同時他也被鹿王絕美的外型所吸引,恭敬頂禮後,他無比感激地說道:
「汝對吾之恩,多於諸親友,
即使血親等,也難勝過此,
吾命歸屬君,為君行瑣事,
也使吾報恩,因此有何事,
請君令吾做,吾定竭盡行,
不論君何需,吾願滿足君。」
鹿王對其人讚賞地說道:「若是對我心存感激,就請別對任何人提起今日之事,因為我此奇妙之身,極易成為眾人獵捕的對象。我乃畜生之故,不懂得人類的拐彎抹角,恕我直言,請勿生氣!」
那人答應之後,就像鹿王頂禮,踏上歸程。
在此同時,國王有一位擅於作預言夢的妃子,她夢見有一頭鹿王,如同珠寶盒一般閃閃發光,站在獅子寶座上,以清晰流暢的人類語言說法,君臣們都圍繞聽法。
妃子醒來之後,對夢境感到驚奇,便去拜見國王,並把夢境告訴國王,又對國王恭敬說道:「陛下請設法,擒得此瑞獸,若穹以星美,令其莊嚴殿。」
由於妃子的夢向來準確,所以國王相信她所言,立刻答應妃子的請求。一來是想取悅她,二來也是自己想得到這樣的瑞獸。
國王下令要所有獵人尋找此獸,並在首都日日宣告敕令:
「獸身金色百寶紋,有何人士見聞其,
速來稟報便有賞,十餘村土及玉女。」
這時,那人一次又一次聽到敕令,由於他貧苦,所以被這樣的條件所吸引,但又想起鹿王對他有救命之恩,心中搖擺糾結。
最終,他被貪慾所惑,心想:「我若能得到巨額財富,那就可以滿足自己、親友、眷屬的需求,也能賙濟乞丐等窮人,這豈不是今生來世都受惠嗎?」
他便拋下了對鹿王的承諾,來到皇宮,對國王稟報:「陛下!我見過那頭瑞獸,也知道他的住所,請指示我應當帶誰去捕捉他?」
國王聽聞之後非常歡喜,說道:「請帶我去看他。」國王穿上獵裝,率領大軍,出城而去。
那人引路來到河流旁,大軍將那片森林圍住,國王手持弓箭,帶著幾名隨從,由那人指引進入叢林中。
那人見到鹿王恬靜地待在林中,便指給國王看,說道:「陛下!瑞獸在此,請陛下多加小心!」
在他舉起手,指向鹿王時,因為惡果成熟,他的手腕彷彿被刀割截一般,瞬間掉落。
而國王急欲見瑞獸,便順著那人指的方向看去。
讚曰:
猶如陰雲叢林中,
猶如寶藏身閃光,
瞧見瑞獸鹿王身,
猶如雲團吐閃電,
瞬間受其貌迷惑,
國王欲想擒鹿王,
及時拉弓搭上箭,
靠進準備傷其身。
此刻,鹿王聽見周圍人聲嘈雜,知道自己被圍困了,又見到國王準備射箭,知道無處可逃。
於是,他以清亮的人語對國王說道:
「國王請稍停,聖人且勿射,
懇請先消除,我心之疑惑,
如此稠密林,未曾有人跡,
何人告訴王,我住此叢林?」
國王聽見瑞獸說出人語,甚是奇異,心中忽然溫和許多。他以箭頭指向那人說道:「是此人告訴我的。」
鹿王認出了那人,他不屑地說道:
「哀哉痛哉十惡者,
常言救出無恥者,
不如撈出木頭好,
今日一見真如此,
當初竭力救出汝,
以此來報恩惠否?
不見有利於自己,
何以做此偽善行?」
國王困惑不解,不知鹿王這是在呵責誰?他不悅地對鹿王說道:
「無因又費解,對眾之呵責,
如實聽聞故,吾心似顫抖,
神獸請說明,對誰出謾罵?
是人或非人?是禽或野獸?」
鹿王說道:
「陛下並非有他人,
而是此業應呵責,
如此今後不可行,
吾心所想如上述。
誰還算計重傷者?
誰還謾罵流血者?
欲想利益可憐人,
也有因疾從醫者,
急流河水捲走時,
慈悲之下救出河,
因此我遭如此災,
真是不宜依惡人。」
於是,國王瞪著那人,呵斥道:「你真被此獸搭救過?」
那人驚慌失色,羞愧地回答:「確實如此。」
國王聽後大怒,痛斥道:「哪有你這般可恥之人。」便搭上箭說道:「看你如何收拾你!」
但在國王拉開弓,準備射死那人時,鹿王心懷慈悲,站到他倆之間,對國王說道:
「陛下,請停手!何必射死他呢?
其被貪心敵所控,
踏入惡業軌道故,
喪失名利害己命,
失去福德毀來生,
難忍苦難所折磨,
人人排斥如此人,
貪欲所惑欲好果,
猶如飛蛾撲上火,
因此憐其莫怪罪,
令其餘生所求之,
請王滿足其所願,
我願低頭待王命。」
看到這樣以德報怨的舉動,國王大為詫異,他心悅恭敬地仰望著鹿王,說道:「善哉,善哉!您真是有福的聖者!
難忍遭人害,汝卻慈悲待,
汝真功德人,勝於人類身。
對其請慈悲,因彼吾見汝,
施財滿足彼,此國聖隨意!」
鹿獸說道:「國王所說,句句有理,我願意寬恕他,但請問國王為何前來?」
於是,國王便以大禮恭迎鹿王,請他登上馬車,返回皇宮。之後邀請他在獅王寶座上說法,君臣與妃子們圍繞其下,以恭敬之心聆聽著鹿王開示。
這時,鹿王以清晰、悅耳的聲音,次序地向國王及眷屬宣說正法:
「正法之概論,對眾懷慈悲,
不殺不偷盜,三時常歡喜,
國王請諦聽,仁慈於他人,
如對己眷者,心念何以入,
非法之惡道?心無慈悲者,
惡意腐三門,對眷也如彼,
熟練行惡事,因此求法者,
不宜棄悲憫,如雨益莊稼,
悲生大功德,心持悲憫者,
不做害他事。」
接著又說道:
「心淨身法不變異,
如此利他心喜故,
布施忍耐德稱增,
慈悲大士心堅固,
慈悲所持心不亂,
慈悲潤心難起怒,
總之慈者視為法,
何有喜善慈不固?
慈悲對眾如愛子,
聖道護眾王業盛。」
國王對其所言極為歡喜,便與臣民一同修行正法,並下令保護生靈。
菩薩本生鬘之鹿王本生(二十六)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