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位佛學者他對於我說「三昧耶是真實語的意思」不敢苟同,從梵文上解釋「三昧耶是約束、時間、場合、機會的意思,沒有真實語的意思。」
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、很適合做為教材來談談我說的「佛法不是佛學」。
一、佛法不是死的
不只是佛法,很多學問都是活的;但只搞佛學研究的有些人往往把它變成死的。何謂活的呢?代表一個用詞的意思、一個思想都會隨著時間而變化(阿不就無常的嗎)但這些變化是自然而合理的,如果抓住它最早的那個形式,不能接受它的變化,那就是把它當作死的東西了。
我先舉個簡單的例子:「淫」這個字最早的意思是淹水,《說文解字》:「一日久雨為淫」,後來引申出過多、縱慾等意思,所以現在往往會看到「淫慾」一詞。
問題來了,由於中文是一個活著的語言,所以如果有人跑來跟你說「不可以用淫來形容縱慾!要用『婬』!淫是淹水的意思!」你會怎麼看待他?
這是完全同樣的事情,舉例來說:三昧耶一詞在唐代密宗,常常被當作「三昧」的同義詞,但這兩個詞在梵文裡不但意思不同、指的東西也完全不一樣。但當該傳承者將這兩詞解釋為同義時,語言是活的、可用的,他能夠傳達出其意涵,是它唯一的用處。
這就是佛學跟佛法的差異了,很多梵文佛學者認自己掌握最原始的意涵,但結果他其實是在做一個已經「死掉」的學問;佛法是活生生存在著、正在發展的,正在對眾生產生正面影響,改變無量眾生的生命與生活。
二、活的傳承
現在許多人學佛喜歡自己讀經,更有甚者認為阿含經、梵文、巴利文才是佛真正的教導,對後代論師們寫的東西不屑一顧;這是一種徹底的自以為是:難道我們對經論的解讀能力,會比那些論師們更好嗎?
學習佛法,一定要在一個活著的傳承中學習、在一個活著的老師座下學習,這些老師透過佛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,他們是佛法的真實體現;也只有他們能改變我們。
再說一次,拿本字典讀佛經,那是在讀一門死掉的學問、不是在修持活生生的佛法。
最後要講的是,三昧耶一詞之稱為「真實語」,是從漢傳、藏傳兩系翻譯都可循的:三昧耶在漢傳中有平等、誓言等譯詞,藏文中則翻譯為dam tsig(也就是真實語的意思)跟中文對應起來,平等故真、誓言者語,這是一個「活生生」的翻譯,不是查字典的。
我很好奇如果認為三昧耶一詞只有「約束、時間、場合、機會」的意思,那要怎麼回應《大日經疏》以「平等、本誓、除障」等作為三昧耶之義,又要怎麼解釋《底哩三昧耶經》以三昧耶與三昧相通的用法。
或許,我們只能說,在古代梵文用詞上,這個詞是這個意思,但是也有不同的詮釋角度云云;這才是較客觀的立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