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聖地與脈輪

 

現代大家都很流行談脈輪、不過鮮少人知道,大部分的主流脈輪理論源自印度教,佛教也有其完整的脈輪體系。
簡單來說、何謂脈輪?根據佛教的觀點,「脈輪」的構成順序是:氣—氣脈—氣脈輪(脈輪)
何謂「氣」?「氣」大概就是我們所謂的「能量」。密教認為:「趨向(ཡུལ་འཇུག་པར་བྱེད་པ།)」為「氣」、「認知(ཡུལ་ཤེས་པར་བྱེད་པ།)」為「心」,氣和心是一體之兩面。

 

「氣」是什麼時候出現在我們體內的?基本上,從我們身為一個「受精卵」那一刻開始,體內就有一股「能量」在擴張、衝撞、撐大,將我們從受精卵、像一個氣球一樣撐大到足月寶寶,這就是「氣」。
(這些內容的源頭是《大寶積經・入胎藏會》)
佛教認為,我們從受精卵變成足月寶寶的這個過程中,會依序出現五本氣和五支氣,它們在我們的體內鑽動、撐大,這個過程中所衝出的道路就是「氣脈」、全身則共有72000條氣脈。
其次,這些氣脈會在某些地方交叉、就像十字路口一樣,這種「氣脈十字路口」就稱為「氣脈輪」。

 

根據《甚深內義》的說法,我們體內有4個「氣脈輪」是最主要的:
頂輪(交叉在頭頂的氣脈輪):
32條氣脈的交叉口
喉輪(交叉在喉位的氣脈輪):
16條氣脈的交叉口
心輪(交叉在胸窩的氣脈輪):
8條氣脈的交叉口
臍輪(交叉在臍下的氣脈輪):
64條氣脈的交叉口
每一個脈輪各自有其功能、有其掌握的特性,其中,一般被認為「心輪」是最為重要的一個位置。


這是因為,如果我們將自己的靈魂想像成一個小光球、一股能量,那麼這股能量就存續在「心輪」裡(這是《瑜伽師地論》的說法)。
進一步說,「心輪」跟「臍輪」的關係是很密切的,因為臍輪像是引擎、也是我們住胎時吸收母親能量的直接連接點。
我們可以想像,我們住胎的時候,母親的營養就像是油、臍帶像加油管線與油槍、我們的臍輪與臍帶的連接點就像加油口。母親的營養源源不絕從那裡輸來,再從臍輪的64條氣脈輸出、壯大我們的「肉體」,最重要的是支持我們的「心輪」。


其次,「心輪」則是感知中樞、直接連結我們的五感與經驗,可以說:「心輪」是感知與靈魂的基地,「臍輪」是營養與肉體的基地。
有趣的就在於,正因為「密法」內蘊含了多元的修行方式,所以不同流派在讓弟子啟動修行、也就是開始自我淨化時,下手的「位置」會不太一樣:比如有些類似氣功練習的法門會從「臍輪」開始,但是觀想冥想類型的法門則是關注於「心輪」。


我曾談過,《聖地誌》記載,原始的岡波聖地本身、就是勝樂金剛的身形,整塊聖地由南到北依序是臍輪、心輪、喉輪和頂輪。
根據《聖地誌》的記載,西藏岡波聖地的「心輪」核心,是閉關中心主建築、以及第一世大寶法王所造的馬頭明王聖像,根據《聖地誌》記載:
「......於此聖地心輪、地位如同金剛座一般的寺院......其上方角落有一個馬頭明王洞,這是一個比較難發現的洞......」
「杜松虔巴尊者(第一世大寶法王)生於多康的朱霍地區,七、八歲的時候成就了吉祥天母的法門,調伏世敵,尊者後來在此山洞中修持馬頭明王法,建立了馬頭明王金剛羅剎的形象,消除了一切的障礙。」

 

心輪主奉馬頭明王的原因,我會在本系列下一篇文章:《杜松虔巴五大本尊》中詳述。
我們台灣岡波聖地,也是依照這樣的計劃安排:心輪的核心,就是已經發出建照、準備建築的閉關中心主建築、以及馬頭明王的聖像。
有趣的是,建地本身就是落在這個地區的「正中心」位置、也就是心輪的位置。我們也因此把握這個機會,在此處供養了馬頭明王聖像。
特別感謝2021年年中「五大聖像」供養計劃的參贊者,期待大家來到聖地與聖像們見面的日子快點到來。
如今,我們正在共建本聖地的第四個聖物、護國息災轉經輪,轉經輪將設置在聖地的「喉輪」、與瑪吉拉準石畫像一起。


根據《甚深內義》的觀點,喉輪有這些特色:
喉輪是情緒表達和人際關係的基礎,負責言語、交際和感性的力量,也是同理、創意、激情的中樞,掌控包括愛、恨、憤怒、嫉妒等等強烈的情緒。
喉輪若是失調,典型表現是激動、情緒起伏極大,或是表達能力不佳、無法舒適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
喉輪若是平衡或昇華,能讓我們善於使用語言和文字,富有同理心與創意,並能與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。
所以,在一個完全呈現本尊身形的聖地、的喉輪、共建一座象徵語言能力的轉經輪,還在功德十億倍的神變節期間,其能量與功德自是不可計量、對我們自身喉輪的正面影響,也是可想而知。

 



回列表頁

相關熱門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