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十二緣起中的《取》緣起

 

很多民俗派泛佛教一直把「業障」掛在日常之中,加上「冤親債主」、「欠債」等等的說法,讓大家似乎覺得自己都有一個記分板,做點他們想要的好是(捐錢,燒金紙etc.),分數就會變多、反之則會變少。
但是,事實上,佛法才不是這麼看事情的!關鍵的問題才不是業障,而是......


 

這邊有一個關鍵問題:製造樂高素材(有/業)的是取,這個素材以後會構成樂高跑車,但是比如修行證果的阿羅漢,他們也沒有淨化掉所有的業、也就是沒有燒掉所有的素材,那為什麼他們死後就會解脫,不會轉世呢?
也就是說,有素材是一回事、這些素材能不能構成跑車是一回事,同樣的:有業是一回事、這些業會不會構成轉世是另一件事情。

 

換句話說,這裡需要有一股力量,來把素材變成跑車,而這股力量,也是「取」。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複雜?但簡單講:我們要創造素材、需要「取」,要把素材變成實體,也需要「取」。
這種取可以分成兩個層次:一個是上說的這種表層的、執著於五蘊的取,一種是更深層的取。

 

a.表層的「取」
表層的「取」或「愛」,在我們臨終時是如何展現的呢?如上所說,取是對於五蘊的強烈執著,諸如我們手被割傷、長出白髮、皺紋多了些、背痛等等五蘊的「衰損」,都會讓我們感到極大的不適跟鬱卒,為什麼呢?正是因為,有「取」在執著著這個五蘊。

 

請想像一下。死亡當下的「撕裂感」會如何強大?在那樣的情況下,對於五蘊的愛、取會出現,很理所當然吧?而正是這股對於五蘊的「愛」,會把我們的素材(業)組成新的樂高跑車(轉世),經論上將這種愛稱之為「潤生心」,因為它是滋潤來生、也就是把素材變成跑車的心。
《成唯識論》將這個過程形容為:「「緣迷內異熟果愚,發正能招後有諸業為緣,引發親生當來生老死位五果種。」白話翻譯如下:
取,關注於內在的五蘊、本質為愚痴,它能直接構成各種業(創造素材),並直接牽引來生的生命,及其生老病死。(把素材組成玩具。)

 

b.深層的「取」
如果只讀上面這一段,很容易得出一個「吾之所以有大患者,以吾有身。」的概念,亦即認為只要沒有肉體、或是只要對肉體毫無貪愛,就不會轉世。這些人或許追求一個沒有肉體的狀態(無色界)、或是嘗試透過自殺、苦行等來斬斷對肉體的貪愛。
佛陀認為,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:因為隱藏在「貪愛此五蘊」背後的,有更深層的力量:這種力量是一種慣性、下意識的貪愛於一個「我」,稱為「我愛」。我愛,是我執的產品。我執這股力量,讓我們不論何時何地,都下意識認為有一個「我」在那兒。

 

比如前面提到的狀況中,追求無色界的人心中想的是「我到沒有肉體的地方,就沒有轉世了。」或是「我自殺,我就不會轉世了。」,這本質上還是有種尋求趨吉避凶的「我」存在(不過,這不算真正的我執,屬於我執表現出來的副產品。)
追根究底,只要自認有一個「我」的存在,就會有下意識的「我愛」,而自然就會有表層的「取」,並構成轉世。
 

 



回列表頁

相關熱門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