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剖析禪修進展例證

 

一位資深的老學生近期精勤禪坐,問了我一個問題,覺得值得寫成一篇文章。

「太久沒禪修會不會退轉並反噬,比禪修前情況更糟?」

討論這個問題前,我們得先了解所謂「禪修」一詞的定義:我們現在所說的「禪修」,涵蓋的是一大堆的技巧。就像「寫書」一詞,其實涵蓋的是一大堆的方向:線上出版社或實體出版社,獨立出版或獨資出版等等,各種不同的出版方式,都歸類在「寫書」一詞中。

 

同理,所謂「禪修」一詞,涵蓋的其實是一大堆技巧不同的自心訓練法門:最常被提到的,就是「止(奢摩他,專注式禪修)」和「觀(毘婆奢那,分析式禪修/定標式禪修)」兩種,但實際上,在禪坐墊上面開始練習時,局面會遠比這更複雜。

一般所說的禪修,大都是在指「止」的練習,因為這是一般初學者必須經年累月修持的技巧:比如本尊觀想法的初步練習,其實也是屬於一種「止」的練習,屬於「有相」、「勝解」的止。我較常在禪修課堂上談到的,則是基礎在止的練習時,必須貫徹的四股力量:正護、正念、正定與正知。

 

一個簡單的禪修技巧,在不同細節上的差異,可能就會影響不同力量的練習與效益:舉例來說,在「專注呼吸」這個練習時,如果只有專注、可能只有「定」,但是一旦加入「數數」這件事情,就會多了「念」;同時,由於有了數數這個行為,就更能夠去實踐「知」:在沒有數數前,我們專注呼吸多久、心何時跑掉,我們往往不自知,但一旦加入了數數這個環節,那就更能輕易檢視「阿!我是在數到....時跑掉的!」。簡單一個加入「數數」的行為,就能鍛鍊不同的力量,這是嫻熟的禪修教學者應當掌握的知識。

 

回到問題上:如上所說,當一個行者練習「止」時,其實他同時練習了上說的四股力量,只是比重或許有些差異:其中,「止」這個練習最主要的作用,是要練習「定」,但是長遠來看,在這個階段培養「知」與「念」的力量,對於將來的「觀禪修」和日常修行的實踐,有極大的效益。

定的力量之所以最為重要,是因為此階段的練習以「定住發狂之心」為主,以求用此心力在未來專注於「觀(分析式禪修/定標式禪修)」上。傳統根據口訣派的主張:「多定者煩惱細微」,意指行者的「定」力一旦提升,就能更善於控制自心這頭大象,不讓其輕易落入煩惱的陷阱。

 

所以,修持「止」時,最重要的目標當然是練習「定」,但是其他力量的強化當然也極為重要,因此,初學者在練習時,時常會因不同的力量得到鍛鍊,與自己理想和認知的狀況不一樣,所以出現一些不同的差異狀況,比如「知」的力量成長了、但是「定」尚未成長,或是「念」的力量變強、但是「知」的力量仍然微弱等等。
以此處的例子來看:行者對於煩惱的感知能力已經顯然提高,這是「知」的力量增長所致。然而,在煩惱出現後,行者無法即刻想起處理的方式,這是「念」的力量不足;同時,行者的「定」力仍有進步空間,所以煩惱出現時,無法控制自心擺脫其煩擾。

 

這就像一個在黑夜中狂奔的騎士,面對著滿天飛來的箭矢:以前,騎士完全看不到箭矢、也無法控制馬匹,只能不停地被箭矢射中(被煩惱所欺),而現在,騎士看清箭矢了(知提升),不過忘記怎麼把箭矢擊毀(念不足),也尚未能自在地控制馬匹(定不足)。

重點在於:並非煩惱變多,而是感知力變得敏銳。

 

整體來看,這是個極好的過程:當感知力提升,對於煩惱自然就會更加「深生厭離」,了解煩惱的醜惡與麻煩,更加「心喜寂靜」,這是禪修進步過程中重要的里程碑。另,如前所說,不同的禪修流派所重視的禪修練習內容各有不同,而噶舉派的大手印禪修法門中,就特別重視在初學階段就達成「正知」的練習。

當然,最重要的,還是得在這個階段讓「定」的力量更穩定,否則「知」與「念」的修持,一旦沒有「定」的互相扶持,會在很早期就面臨到瓶頸。

 

題外話,不少人在禪修墊上,對於自己的現況與心境都感到困惑,主要的原因就是對於禪修過程中的每股力量、每個元素之修持與練習會有什麼結果與效益和標準,都沒有完整的認識,這也是我在16年開始設立的「金剛句」禪修講習與現在在羅卓仁謙教學平台主要教學的內容。
 



回列表頁

相關熱門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