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活在當下」是現代許多身心靈團體、甚或是佛法團體所重視的一種「禪文化」。
當然,活在當下本身、某種程度上「終極地」展現了佛法的禪修價值觀與方法論。
然而,佛法最有趣的一件事情,往往是「果」的成就、並非直接在「因」模擬果的樣態即可。
比如,為了達到「發現真實」這個結果、並非是在一開始就要一直去「尋找真實」。
同理,為了達到「活在當下」這個結果、並不一定是在一開始就要「活在當下」。
我自己最近的一個真切的經驗就是,要活在當下真的不容易,特別是當你:
是個夜貓子卻要連續幾天五點起來開始幹活一整天
要在一個非常潮濕的山城協調一堆藏人跟華人
窩在一個很擁擠的大殿裡然後蹲在一個小小的墊子上四小時
身為頭痛好發者然後吸收太多酪安酸所以頭部微血管都在收縮
的時候,基本上整個人都處在身心的強烈不適中。
我想說的是,其實我們不難發現,一個「結果」的出現、需要為它奠基許多條件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「活在當下」這個結果,絕對不是只透過觀察自己的心、觀察自己的身心、觀察自己的環境後就「放鬆」即可。
單單只想透過說服自己「放鬆」來達成「活在當下」,恰似我在同時面對上述的不適時、不致力於解決那些讓我不適的原因,而只是一直自我洗腦:「我很放鬆」。
佛法認為,活在「當下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:你是活在哪個當下?放鬆地關注著自己的身心環境、這種「身心環境」本身雖然也是一種當下,然而只活在這種當下「並無濟於事」。
問題不在於「當下」、問題在於「活」,白話來說:「當下」的層次很多,你越努力再更深的層次活著、你在表層才能真正放鬆。
這就像是玩遊戲或任何競技的比賽,如果你勤於練習難度較高的挑戰、那麼更初階的挑戰自然就得心應手;同理,「正念」的練習,並非只是在日常生活中「專注於自己的身心環境然後放鬆」,這不過是日常的「輕度練習」,必須搭配「重度練習」才能達成真正的效果。
就像是一個健康的身體,需要日常的輕度運動(多走路之類的)與的強度練習(重訓等等)。
同樣的,我們提供的日常訓練是3%的歇在禪修練習、重訓則是「一日禪」,一日禪由四座的一座禪構成。
一日禪目前每月在台北、桃園、台中跟高雄都有一次的現場共修。
「一日禪」是噶舉派禪修系統的整合,帶有「大手印」禪修的特色,一般認為只要掌握這三大因緣、那麼不論做任何禪修,都能進步神速。
我建議有興趣的朋友,先加入羅卓仁謙的LINE@,然後:
1️⃣日常練習:
按下選單的「3%」按鈕,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練習。
2️⃣強度練習:
按下「線上佛學院」,右滑到「禪修課程」,然後看完八堂課。
八堂課的技術既可以在日常練習,我也很鼓勵大家每月來一次一日禪練習。
未來,我會花更多時間跟大家介紹一日禪的特色及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