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加行,十法行

 

加行一詞又稱為「前行」,「加行」是加功運行的簡稱,而「前行」則是指「前期修行」,也就是「預備階段」。具體來說,加行就是要進行某件事情前,努力準備的過程,舉例來說,如果要煮一道晚餐,那備料、熱鍋等步驟,就是「加行」。

在行者的修行旅程上,「證悟無我」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:從此之前稱為凡人、而從此之後稱為聖人,這在原始佛教系統中是非常明確的,到了部派佛教時代,則開始首次正式出現了「加行」一詞。

 

一位從世間走向出世間的行者、得先以證悟無我作為目標,這個為了證悟無我而努力準備的過程,就稱為加行、或是「加行道」,而相對來說、證悟無我的過程則被稱為「正行道」:
證悟無我是主要的修行,而努力準備、讓自己將來能夠證悟無我,就是準備的修行—「加行」,加行與正行兩種道的系統組合,就這麼在佛法中開始建立了起來。

再來到了大乘佛法的時期,更進一步地強調,由於大乘的觀行深遠,在努力想要(加行)證悟無我之前,行者必須累積好足夠的資糧,才能度過這麼長時間的修行。

 

換句話說,原本「加行道」是在為正行的證悟無我做準備,而大乘更進一步強調要累積資糧、才能度過「加行道」的修持,所以就出現了為「加行道」做準備的「資糧道」。

從初學者的角度來看,累積資糧的確就是最重要的修持了!只有積累了一定的資糧,我們才能有辦法面對許多修行上的挑戰。

大乘累積資糧的方式、也就是大乘的初學加行,不異而同的都是以「集資淨障」作為核心,也就是「累積福德」與「淨除業障」,以達成漸漸「斷」、「證」的修持。

 

這種集資淨障的技巧,在大乘中以「十法行」最為具體與容易實踐:十法行的加行修持,緊扣住其目標—走向加行道,以培養順解脫分並「證悟無我的世間智慧」。
所以從一開始的抄寫、閱讀、贈送,到後來的思維、講說等等,都是循著這個「集資淨障、培養智慧」的路線前進。

換句話說,在集資淨障的大方向下,目標不同、所需進行的加行方式就有不同,舉例來說,藏傳佛教中非常盛行的「四不共加行」法門,就是以「修持無上瑜伽」作為目的的集資淨障加行。而日本真言宗的「四度加行」法門,則是以「得授阿闍梨灌頂」作為目的的集資淨障加行。

這就好像在英文檢定的大方向下,不同的目標,所需要準備的考試就有雅思、托福、托益等不同科目,是一樣的道理。

現在坊間常見的加行修持,大都以「四不共加行」為準,但行者是否已經抱持著準備修持無上密這個目標呢?值得深思。

 

相對於「無上密」、其他密教系統就提供了另外一條修持加行的道路:造塔。

《蘇婆呼童子請問經》中說:「又欲作滅罪者,向於空閑及清淨處,或以香泥或用妙沙,印塔以滿十萬。」《妙臂菩薩所問經》則說:「復次行人持誦修行。乃至護摩由不獲悉地者。當以香泥和於淨砂。或江河邊或泉池側。選其勝處印造成塔滿一洛叉(十萬)。」

這兩部經典是陀羅尼密教的根本經典,其中都強調造塔十萬作為加行法門的根據,而如果以阿閦佛(不動如來)的法門作為核心,其加行法門更明確就是以造塔十萬作為除障法門、十法行作為集資法門,《阿閦如來念誦供養法》中說:「十法行感招,無量無邊福,……若欲除業障,應當印佛塔,或沙及香泥,皆安緣起偈,積數如經說,終畢現奇特。」
 



回列表頁

相關熱門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