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新聞報導某藝人或因面臨憂鬱症,最後選擇輕生的消息。
佛法能對憂鬱症等心理疾病做出的貢獻,不可謂不大,已經有大量研究與統計顯示,禪修對療癒憂鬱症的正面效益,包括諸如卡巴金博士的正念減壓課程、或是詠給明就仁波切的親身說法等,都證明了這件事情。
所以,我今天想要側重的、並非拾人牙慧或又再次強調佛法這方面的功德,而是想談談另一個面向:陪伴。
佛陀告訴我們,追求生命解脫的道路上,佛、法與僧的重要性都不可或缺,不論是我們的導師佛、我們得以療癒的法,抑或是陪伴並作為典範的僧,都對我們的解脫之道路不可或缺。
佛經有一段話,我每次在思考菩提心的時候都會想到、也很喜歡:
《勝鬘經》:「普為眾生作不請之友,大悲安慰,哀愍眾生。」
《維摩詰經》:「眾人不請,友而安之。」
「不請之友」,顧名思義指的是眾生沒有請你、你就去幫他忙,我認為這是「僧」的精神的體現,是一種陪伴、協助的角色。
我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、談到當有人陷入邪教組織時,身邊親友的陪伴與對話是讓他能夠走回社會的重要助力。
許多調查也顯示,與憂鬱症患者有技巧性地對話、傾聽,是能協助其不惡化的關鍵。
我認為,「不請之友」是很能啟發人的一句話:畢竟,當我們要主動去接觸看起來需要幫助的對象是,內心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確定、覺得哪裡怪怪的。
但一旦想到「普為眾生作不請之友」是菩薩的修行時,對我來說就舒暢了許多。
佛法講究「自度渡人」,我們不說要多能夠渡化別人、但至少,當自己身為佛弟子,時而想到「為人做不請之友」,特別是在社會連結感更加疏離的現代、為自己的親友做「不請之友」,或許就是一種偉大的佈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