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十二天神守護噶瑪巴聖地的淵源

我之前說過,根據藏傳佛法的觀念、一個聖地的成就包括諸佛的「身、語、意、功德、事業」五個面向,經過身、意、語的建構後,如今推動的是「事業」的聖物建立。
為什麼我選「十二天神像」作為「事業」的象徵?當然,一方面是因為藏傳佛法認為「事業」的代表就是護法;傳統上,密教有所謂「三根本」之說:加持之根本是上師、成就之根本是本尊、事業之根本是護法。
我們的台灣岡波聖地,循序漸進作為西藏岡波聖地、這個第一世大寶法王修行聖地的縮小復刻板,不但上述的三種聖物是依循這樣的結構推進,這次的事業專案、亦即十二天護法專案也是如此。


根據西藏岡波聖地誌的記載:「......此聖地正對面有四個石山,它的形象就如同護門的四大天王一般,其上有一個草原,非常平整,上面有幾團叢林;整個上述區域的形狀,就如同十二大護世天神正在向這個聖地獻上曼達。」
換句話說,西藏岡波聖地的下層邊際、正是十二大護世天神,將整個草原作為「曼達」一般獻給此聖地。
「獻曼達」是藏傳密教傳承自印度的一種供養方式、據說源頭是噶舉派的祖師那洛巴大師,「獻曼達」意指「獻上宇宙」,是在一個平板(有的用石板、有的用盤子)堆上各種寶物堆,象徵佛教世界觀中的「整個宇宙」,最基本的一般有「五堆(須彌山與四洲)」或「七堆(前面五堆加上日、月)」的版本,複雜一點的則有三十七堆等等。
總之,在一個平板上堆上外在的宇宙象徵,其實代表的是我們內在的整個身心組合,再將其獻給上師或諸佛、代表將自己擁有的一切「全然奉獻」。


一般認為,「獻曼達」是福德最廣大、最高層次的供養,因為裡面貫徹了「全然奉獻」這一核心精神、這在其他供養法中較為少見;所以,獻曼達也被認為是各種供養儀式中、累積福德最快的一種。
藏傳佛法有一種說法:「噶瑪巴資財無盡」,除了其神通廣大之外、我認為這與十二大護世天神的供養關係密切:
正因為岡波聖地作為「噶瑪巴養成聖地」,除了第一世噶瑪巴之外、早期的歷代噶瑪巴都會在此深入修行,才出外度眾,故此地蘊藏了深厚的修行能量、特別是「福德無盡」的修行能量,正是從這「十二天神獻曼達」的意象所呈現。
岡波聖地的十二天神獻曼達,正是「噶瑪巴資財無盡」的遠因。



回列表頁

相關熱門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