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佛陀時代的佛教徒們——在家居士

 

  一般較為知名的佛弟子,諸如:舍利弗、目犍蓮、優波離等⋯⋯他們的身份皆為出家比丘。然而,在佛陀的時代、也有不少在家的佛教徒、也就是「居士」。本篇文章將介紹當時社會中,居士的宗教角色。

・佛陀時代的在家人與出家人之間:施與供

  事實上,在佛陀的時代,精通佛法的居士少之又少。

  多數居士與出家人是基於一個「供施關係」;意即居士供養出家人,而出家人專心修行,居士以此求得福報,這就是當時宗教上的社會架構。也因此,在佛陀所設計的架構之下,在家人基本上不太能成為教團的中流砥柱。

・彼時分立於兩種角色的修行資糧

  可以說,佛教修行很重要的兩個元素、也就邁向「覺悟」需要兩種資糧:「福德資糧」和「智慧資糧」,在當時的社會中、分別由在家人扮演「福德」,而出家人扮演「智慧」。

  又、照佛教的概念,智慧跟福德分別源自不同的東西:福德來自佈施跟持戒,而智慧來自於禪定;換個角度來看,佛法的修行正是關於三個大主題:「持戒、佈施、禪定」。

  而日後開展出的大乘「六波羅蜜」其實就是從這三點發展而來。

 

 



回列表頁

相關熱門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