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所謂的「殊勝法門」?去脈絡化導致的一些問題

上一篇文章,提到了「通說」與「別說」的概念。個別、特力的言教稱為「別說」,而反覆強調者稱為「通說」。

指出這個概念的原因在於:不少人在研學佛法時迷信別說、認為別說特別殊勝、特別圓滿。最典型的例子,是中國佛教的判教觀:中國佛教往往認為通說不夠「專業」、別教才是專業的、有針對性的,更為高級。

特別者為上,這種心態實可理解。然而它卻會導致一個關鍵問題:佛法本身是一個龐大的體系、不同思想中之間交錯複雜。而如果我們輕易的「去脈絡化」、認為「某個東西特別厲害」,而忽略其他相關的佛經或論典中,對於這個觀點的相關看法,那麼極容易進入一知片解、甚至倒裝邏輯的窘境。

概言之:孤證不立。
不論是怎樣的觀點、宗門、法教與技巧,一定會有其他的宗門、觀點來支撐它。迷信「別說」、「特別」、「獨立」,反而只會讓我們搞不清狀況而誤判,離真正務實的佛法主義,更為遙遠。


舉個我最常提到的典型例子來看:
《阿毘達摩》屬於佛法中專門研究世界分類的學科、《戒學》則屬於探究佛弟子行為準則的學科,它們之間其實互相呼應、呈現重要的佛法價值觀。然而,如果我們依照上說的邏輯,去脈絡化認為戒學重要、而阿毘達摩這種過度學術化的學科不重要,在看待戒律問題時,往往就會出現誤區。

比如「不邪淫」(戒斷不合宜的性行為)一條,如果我們不了解阿毘達摩中,認為「此條戒律的基礎價值觀,來自古代視夫妻之間屬於財產權關係、因此不合宜的性行為是『侵犯他人的財產』。」這一概念,自然就很難去準確的定位「不邪淫」。接下來,我們就會用自己的文化價值觀來判斷它(比如禁慾的理學),並將其無限上綱,而偏離了本來的意旨。
 



回列表頁

相關熱門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