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認識佛陀與菩薩

種姓制度——無種姓者與被提高的種姓

蔑戾車:南印度的無種姓者 少數的雅利安人們,為了統治大量的原住民,因此提出了婆羅門教的種性制度,將人分成四種階級,就是所謂的婆羅門(祭司)、剎帝利(王族)、毘舍(庶民)、首陀羅(賤民與奴隸)。 但上述四個階級都是在北印度而言,南印度其實並沒有受到雅利安人文化的影響,所以雅利安人稱呼他們為「無種性者」。無種性者古文翻為「蔑戾車」,這個詞被解釋為「野蠻人」,但對於當時的雅利安人來說,並沒有這種高傲的意思,只是一個有無種性的區分而已。

佛陀之前──印度文化的南北對立

現在的印度,其鄰國為巴基斯坦、孟加拉、錫蘭、尼泊爾、緬甸。 但過去這整個區域(不含緬甸)被統稱為「天竺」,天竺和中國的歷史都受外族影響很深。   談印度佛教史時,可能出於語言與文化因素、往往鎖定在北印度。 早在公元1500年前左右,已有原住民居住在印度,這種原住民就是所謂的文荼人,或稱為「達羅毘荼人」,他們大多住河邊,以農業為主,個頭較矮小,軍隊以步兵為主。

為什麼要知道佛教史?

研究佛法的過程中,若納入佛教史,便能更理解其發展。亞洲文化裡,中國人熱衷於寫歷史;印度則是一個不重視撰寫歷史的國家;而藏人習慣寫神話、進而將神話當作歷史。 當我們討論的宗教與信仰的差異,我們必須理解:所謂的「信仰」,是對某種東西產生情感上的倚賴,然後這樣的情感,漸漸提升到理智面,透過解釋,變成宗教。
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