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為什麼要知道佛教史?

從信仰到宗教之間發生了什麼?

研究佛法的過程中,若納入佛教史,便能更理解其發展。亞洲文化裡,中國人熱衷於寫歷史;印度則是一個不重視撰寫歷史的國家;而藏人習慣寫神話、進而將神話當作歷史。

當我們討論的宗教與信仰的差異,我們必須理解:所謂的「信仰」,是對某種東西產生情感上的倚賴,然後這樣的情感,漸漸提升到理智面,透過解釋,變成宗教。

從歷史中照見宗教的理性與感性

人有理智與情感的不同面向。大乘佛法理論往往趨於理智、忘卻情感面,然而人是重情感的動物,有些事是沒有道理、只講感情的。

人們從情感上產生信仰,例如民間信仰,生在台灣的人,總是能自然而然接受因果之說。人們會因為地理環境、原生家庭而有情感,當你想去解釋的時候,就會變成宗教。所以無論信仰或是宗教,其基礎都是情感,當你將宗教從人的情感、人世間抽離,走入神學的領域時,這個宗教就失去了活力。

所以我反對純粹的信仰或神話,因為這失去了情感面,失去了和人很貼近的東西,也就是失去了活力。當宗教越來越神話、離人越來越遠,就失去了作為人世間宗教的價值,所以要回頭來讀佛教史,幫助人們拉回到現實,去看到很多殘酷的事實。

從「解構神話」到「根著於生活」
佛學在現代學科中有許多不同的定位,包括信仰、哲學、宗教、心理學⋯⋯當你讀過佛教史,而且真的讀懂了,才會知道哪一個是你要的東西。

理解宗教與信仰具備活在人間的特質,人們不會因為讀了佛教史,發現原來沒有這麼神聖,就信仰崩盤。當你發現所信仰的神話被解構,也許會經歷崩潰期,但之後就會進入能夠相信、體諒的階段,這才是所謂真正的智信。我們要了解,宗教並非如此神奇遙遠,而只是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元素,這個培養很重要。這樣的培養來自了解佛教歷史。



回列表頁

相關熱門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