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從哲學的兩端看佛教物質觀(2) 近似唯物之說一切有部

 
・近似唯物——說一切有部:由「物質無常」看見「心識無常」
 
 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,佛法重視的是我們經驗,以及能不能夠透過修行,改變、扭轉我們的經驗。這個問題也是後代佛法學者們所最重視,不停討論與鑽研的問題。
 
  「說一切有部」是佛滅後的第一個主流佛法宗派。
  他們比較傾向於「唯物主義」,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:
 
  1. 他們重視物質遠遠勝過於識:強調對物質的認識,能夠直接扭轉「識」。
  換句話說,識是一個較為無力、完全受物質之間(外境與感官)的互動所擺佈的產品。
 
  2. 他們認為,我們的「識」直接經驗到的就是物質:眼睛直接看到了電腦、耳朵直接聽到了聲音。
  這之間沒有絲毫的隔閡,是非常赤裸、直接的接觸。
 
  基於上述兩點為主軸的種種邏輯,說一切有部重視分析物質的組成──既然心識是物質作用(感官與外境接觸)後的產品;反過來說,只要認識到這些物質的無常,自然就能更加注意到期產品(心識)的無常,因此說一切有部一代諸師,都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在解釋心識運作的關係,並努力以物質界的東西來給予解答。

・風所攝持:身心肉體的組合狀態
 
  舉例來說,有關為什麼我們的肉體組合與溫度不會突然脫離(佛法認為溫度是生命的表徵),說一切有部就給了一個非常物理的答案──「風所攝持」。換句話說,因為「風」這個物質的作用,我們能夠「攝持」,也就是維持著生存。
 
  我們可以將說一切有部的論師們,想像為現代的數學家:頂尖的數學家,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公式組成的,包括我們的喜怒哀樂,這些很主觀的感受,其實也不過是神經與大腦中一些元素的作用結果而已,完全可以用數字公式表達出來。



回列表頁

相關熱門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