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十二天神守護國家十二面向

十二天神像的共建,本質上是對我們的國家、我們的寺院與我們個人「結界」,三個層次的照顧與穩定。
「界」是密教修行中的一個重要概念,一般修行者開始一座法事前,都會先「結界」。
結界的過程,是透過密咒先宴請可能對法事造成障礙、或是沒有資格聆聽密法的精靈,再將他們送離現場,最後用密咒在現場結下一個守護的「界」。
如果是一個複雜的法事,比如為期一段時間的長期閉關等,結界就會較為繁複:
常見的做法,是在適當供養後、在閉關房的四方,各自立起一塊四大天王的木牌,象徵標定這個空間的「四方邊際」為何。
有些大師會改變作法,比如《聖典》裡面記載卡熱小禪師立的四方木牌上,就不是畫有四大天王,而是他自我勉勵的四段句子。


顯而易見,「標明四方」是結界的關鍵,解脫教團閉關時採用的做法,這是邀請三類護法守護結界:十二天、天龍八部與毘奈夜迦,後者就是常見的象頭神、一般認為是所有為障者的領袖。
十二天結界,是印度佛法傳承中最為公認、通用的十二大護法,雖然在不同的系統中、會重視不同數量的護法(二十天、二十八天等等),但那大多是部分經典自己的護法體系,而不是佛教「通用」的護法分類。
十二天則是佛法通用的護法族類,根據的是十方+日月,共成十二大護法,這些護法中不乏人所周知者,如鎮守上方的梵天、鎮守下方的地天(堅牢地神)、鎮守東方的帝釋天、鎮守東北方的大自在天(濕婆神)等等。
十二天護法守護十方與星宿,宏觀來看其實是「世界」、也就是整個須彌山為核心的小世界之守護者,自然包括一個國家的十方鎮守、這對祂們來說是小菜一碟。


一般來說,供養十二天、是古代印度文化中重要的「國家級」祭祀活動,這背後其實帶有一個比「拜拜求神保佑」更深刻的意涵。
我之前寫的《咒》的文章中提到,《咒》中的黑母代表的是南印度、反婆羅門教的信仰,而代表正統婆羅門教信仰的就是十二天。
婆羅門教信仰,是奠基於《吠陀》這部集宗教、價值觀、律法、社會階級與規範於一身的文獻,而這個信仰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「祭祀萬能」與「業因果報」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「供養十二天」的行為本身,代表的是這個國家、這個社會「接受因果規律」的承諾,因為其整套祭祀體系、並非只是單純拜拜這麼簡單而已,牽涉到許多印度文化、特別是佛法價值觀(十二天是佛法體系)的認同。
所以,潛台詞是:祭祀十二天=認同因果觀=遵循律法,因此招來十二天的青睞與加持。


供養十二天,對國家與社會的意義為何?《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》記載:
1.帝釋天喜悅時、國土安穩人民不亂,憤怒時戰爭爆發。
2.火天喜悅時四季穩定,憤怒時野火四起。
3.閻摩天喜悅時人無意外、疫氣不發,憤怒時反之。
4.羅剎天喜悅時鬼神安穩,憤怒時鬼神作亂奪人精氣。
5.水天喜悅時雨水穩定,憤怒時雨水失衡。
6.風天喜悅時風調雨順,憤怒時暴風狂起。
7.毘沙門天喜悅時,藥叉鬼不害人民、毒腫瘟疫不行,憤怒時反之。
8.伊舍那天喜悅時魔眾不亂,憤怒時國土災荒。
9.日天喜悅時氣候穩定,憤怒時氣候轉寒。
10.月天喜悅時氣候穩定,憤怒時氣候上升。
11.梵天喜悅時國人明智,憤怒時國人昏昧。
12.地天喜悅時國民健康,憤怒時五穀失去營養、導致國民疾病四起。
幾乎不難發現,十二天「涵蓋了」一個國家的國土與國民的所有面向!



回列表頁

相關熱門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