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陽時分,傳統上是祭祀先祖的時候,大家大多認為、先人離世後會到「冥界」,過著冥界的生活。
不少人的概念中,冥界(如陰曹地府)有其自己的國度與秩序,佛法出現前的印度文化也有這種觀念:
印度文化本體上,往往認為「閻羅」是鬼界、鬼城的領袖,那是人死後的去處。
不過,佛法出現並提出六道輪迴,主張「地獄」與「餓鬼」不同後、「閻摩」的角色出現有異的主張。
一系列的主張,是以「閻摩」作為「地獄」的領袖,也就類似華人觀念中、認為人死後會經過地獄並受閻羅審判一般。
另一系列的觀點,則是維持閻摩作為鬼世界的一個角色,一種做法是將整個「鬼道」都稱為「閻羅世界」
(藏文稱為:gshin rje`i `jig rten,有趣的痕跡是:
「gshin rje」一詞的直接翻譯是「死人之主」,所以有些人稱之為「死主」,意義與「冥王」的概念可能很像。
(從這裡不難看出、佛法最早的確有繼承了印度文化中,直接用生死一刀切陰陽、這種二元論的軌跡,而不是輪轉不停的六道輪迴。)
另一種觀點,則是主張鬼分成「定居」和「遊方」兩類,而遊方類的則是住在「鬼城」、由閻魔統治,其他的鬼族則是遊歷各方。
這類觀點在藏傳佛法中較為主流,各種前行引導文中、思維餓鬼痛苦時,大多如此描述。
簡而言之,閻魔在華人文化中是地獄的主人、在藏傳佛教中則是餓鬼的主人!
無論是哪一種觀點,一個共識是:
閻羅並不是審判者、反而在很多文獻中,我們會發現「閻羅」是善心的管理者,不論是吠陀文化圈、認為閻羅是第一個為人引導眾多死人而死去探路者,或是佛法中有大量閻羅是天神畫線、古佛化現或菩薩化現的觀點。
所以,我們的親族離世後,不但不會經過閻羅的「審判」(轉世是受業力與死前的情緒所催動),閻羅扮演的反而是一種「輔助」的角色。
所以,佛法的超度儀式中,重點從來都不是擺在要處理閻羅、或是協助亡者破關來解脫地獄的束腹,反而是協助離世者破除:
一、業障。二、煩惱障。三、五蘊障。
所以,根據佛法的觀念,為離世先祖最好的照顧,並不是祭拜他們、而是超度他們。
「超度」一詞很常見,但是其真正的意涵是「一勞永逸」、也就是讓我們的親族「直接離開苦難」,不用再經歷苦痛,此即「超度」。
超度、而非祭祀,才是為離世親友最好的祝福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