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續前面「感官構成經驗」來討論,如果細細品嚐,你會發現,我們生活的一切都是由塵、根、識三者所構成的,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可以踰越這個範圍。
讀到這裡的你,可以試試看接下來的一小時,不論看到什麼、聽到什麼、感到什麼都先問問自己:這是屬於哪種塵?哪種根?哪種識?如果你真的開始實踐這種練習,你就是在練習「內觀」──這是現在南傳佛法特別興盛的一種禪修技巧,是繼承自阿毘達摩的一種修行方式。
・內觀:定位而不做解釋
「內觀」是透過自我全身的分析與定位,來意識到自己是由很多的細節組成的,包括:物質、感官和經驗。「內觀」是對每個東西下一個定位,然後就放掉,不去對它解釋。這個「定位」就是南傳佛教很重要的一個修行。其重要目的,在我們之前的文章中曾提過,也在我的《辯經 辨人生》一書中談過:我們所有的經驗、想法、感受、情緒與煩惱,根本上都是源自塵與根,更重要的是,如果塵和根沒有接觸到,就不會催生出「識」的機制。
因此癥結點就在於:我們對自己的一切了解、態度和準則,都是源自『認識』。譬如認為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,對事情都有很多的要求的人;認為自己很糟糕;事情都做不好的人;覺得人生不要太緊繃,輕鬆就好的人。這一切的生活態度,都會給我們帶來各式各樣的煩惱與掙扎,而這些「信念」、「態度」,都是一種經驗,這種經驗則源自「根」和「塵」的接觸。
・經驗「自我」的不真實
換句話說,我們的一切生活、煩惱與主觀,根本都是源自「塵」與「根」的結合,除了這兩者之外,我們找不到一絲一毫真實的「自我」可言,所以在經論上曾經提過,所謂的「自我」就如同雙掌相擊(塵、根作用)所發出的聲音一樣,毫不真實。
到此為止,我們可以簡單做一個結論:如我們之前一再提到,原始佛法是偏向唯物主義的,並不重視一個持續存在、流動的心靈,反而認為這些不過是物質作用產生的效果。這就類似現代許多神經學家,認為我們的「經驗」不過是神經元之間,互相放電所構成的結果。「經驗」不過是神經元的產品罷了
接下來將會繼續分析闡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