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感受與好惡(2):專注在「感受」

上一回中,我們討論到在「根境二合」之後,這份對於外界的經驗、會讓我們心識發生「感受」,進而升起好惡評價「愛」。

乍看之下,受似乎只是過渡?
然而、「受」在我們的經驗中扮演的角色,遠比我們想像中重要。

・觀受是苦:對自身感受的覺察

「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」
這是傳統佛法所主張的四種重要的禪修技巧(四念處)。其中對「受」的觀察,被認為是一個最好入門,且容易掌握的方法。

葛印卡,現代著名的南傳禪法一支的推廣者,就是這種禪修技巧的推崇者。其著名的十日禪修營就是以「數息觀」、「觀受」與「慈心觀」三者組成。

觀察受的重要性,主要在於「感受」是連接我們物質與精神、身體與心理的主要連結,而在佛法修行中,照顧自己的身體是非常重要的一塊練習。

・專注於感受:練習攝取觸食

很多人以為,佛法是純粹的唯心主義者,但其實不然。
許多資料中,我們都可以發現佛對健康的重視。
諸如給波斯匿王減肥口訣:「人當自繫念,每食知節量;是則諸受薄,安消而保壽。」
《寶行王正論》提到的:「身亂不節食,說名為食醉。」進而主張:「若如理量食,得壽力強樂。」

這並不是單純的叫我們照顧健康,更重視的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重要口訣。
食,在佛教術語裡面並不單指食物。佛法主張,人類的飢餓會發生在「肉體與心靈」層次。而為了填飽這樣的飢餓感,就必須攝食:包括具體的食物(段食)、按摩與音樂等感官享受(觸食),還有思食和識食。

前兩組段食與觸食,達成「填飽饑餓」的目的;後兩組思食與識食達成「累積力量」的作用。具體來說就是:「進食填飽身體的飢餓、觸食解決心理的飢餓,思食引發身心的力量、識食創造心理的力量。」這段話是根據《俱舍論》中「初二食⋯⋯」而來。

現代人因為面臨到的壓力與焦慮感勝過以往,所以我們的慾望看似更多,但實際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心比較容易「餓」、或者說「疲乏」,這時適當的觸食才能解決這樣的飢餓感,而專注於感受是練習攝取觸食的重要開端。
 



回列表頁

相關熱門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