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
受與欲(1):三種受

前一系列《經驗、感受與好惡》中,我們討論了受帶來的感知性質,以接續觸發的好惡。

而「受」在五蘊的次序中,起了連接「色」與「想」之間的樞紐,同時也是我們所經驗的主要對象。

這篇文章將就「受」的內部分類進行探討,更加掌握「受蘊」會影響我們煩惱的生滅,與我們的情緒起伏、對治和消除有重要的關係。

・受的分類--順、逆、不順不逆;苦、樂、不苦不樂

根據《大乘廣五蘊論》的說法:

「云何受蘊?受有三種,謂:樂受、苦受、不苦不樂受。樂受者,謂:此滅時有和合欲。苦受者,謂:此生時有乖離欲。不苦不樂受者,謂:無二欲,無二欲者,謂:無和合及乖離欲。受謂識之領納。」

這種分類方式是阿毘達摩學說各派論典大致的公約數。

藉由「和合」、「乖離」與「無和合及乖離」的方式,來分類感受。

又可以稱為「順」、「不順」與「非順非不順」。

感官接觸外界,意即「二合生觸」,會產生「感受」。而將感受分成「樂、苦、不樂不苦」,這三者是怎麼區分開的呢?

這取決於感受與我們的感官之間的交互作用:一般來說,「順根」的感受是樂受、「不順根」的感受是苦受,而「非順非不順」則是「非苦非樂受」。

這裡所說的「順」,是針對感官(根)而言。

換句話說,當一個感受會「刺激」到我們的感官、產生不適的經驗時,稱之為「不順」。反之,當這個感受讓我們的感官感到舒適、會讓我們放鬆與享受時,則稱為「順」。

從這個角度來看,所謂的「苦」與「樂」,取決於某個經驗對我們感官產生的是刺激或舒坦,這是比較常見、學院派的分類方式。

而下回將繼續針對受蘊的三種類型,進行人類各種情緒狀態的進一步討論。

 



回列表頁

相關熱門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