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宗的修行方式,重視師徒口耳相傳的「傳承」,它於公元六世紀開始,從印度開始往外傳播於亞洲大陸,重要的幾條傳播路線包括:往東南亞傳遞的密宗路線、往中國傳遞的密宗路線及往西藏傳遞的密宗路線。
往東南亞傳遞的密宗路線曾經蓬勃一時,然而在伊斯蘭教於東南亞興起之後就極度衰微,只剩下部分的佛像及文本可考。
中國在唐代曾經盛極一時的密宗,屬於密宗的早期形態,是當時的大師們開始「系統性地摸索」如何使用潛意識的修行,所以其主張的修行方式大多落在「事部」、「行部」或「瑜伽部」密續的修行觀念,並不那麼重視肉體與生理上的鍛煉,而是從純意識、純心理上的角度來進行修持,這一系列的密法被稱為「唐密」,並在最後進入日本為「東密」。
相對的,由於藏文化區不但在地理上距離印度更為接近,經過代代的藏區贊普(國王)們的努力塑造後,整個藏文化的語言文字體系,都是為了承接梵語而存在。
因此,藏傳佛教藉由地理以及文化之利而承繼了從行部、事部、瑜伽部到無上瑜伽等等整個密法的完整發展:可以說,在伊斯蘭教入侵印度致使印度佛法衰滅之前,密宗的最後一個樣態與傳承,都已經完整的進入藏地而獲得保留與延續。
不過,隨著時間的進展,在藏地的藏傳佛教各教派於密宗的修行觀念上,越來越重視無上瑜伽的修行方式,故建立起以無上瑜珈的觀念去看待其他部密法之特色;相對地,日本的東密傳承,則保留了行部、事部及金剛部密法原先各自獨有的修行方式、修行觀及修行目標。
藏密及東密這兩系密法,可說是互相輝映,共榮圓滿。
解脫教團創辦人羅卓仁謙,受上師 大寶法王指示,於2015年受灌頂為高野山真言宗(東密)支阿闍梨,並於2022年得獲 噶舉派印度祖庭隆德寺佛學院之「博學法師」一銜,是少數同時得到兩系密法之系統學習與傳播的教學者。
因此,解脫教團的密法學程中,極度重視對密法修行方法的細分與理解:如教團所重視的本尊「不動如來」之修持,即於禪定部分揉合了東密與藏密的修持特性,極為少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