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滅度之後,經由其弟子比丘及後世學者們多次之「結集」,而建立起龐大的佛法經典,但隨著大乘佛法興起及其百花齊放之特色,大量佛經雖然廣布流通,但往往缺乏整理及核心化。
相較於一神教就其宗教價值觀有著定於一尊之《聖經》和《古蘭經》,佛教並無類此之經典存在。
但值得深究的是,佛教隨著時間和傳布地域之不同,已發展出藏傳佛教、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等不同派別,各派別內更存在不同傳承和分支,各自所重視的佛經當然不盡相同,所以當代佛教能否如過往之「結集」而整編出「全體佛教派系都普遍認同」的佛教聖經,其實是很有疑問的。
但為了使接觸佛教之初學者,能夠在茫茫佛教經典中,找到可以藉之作為生活指南、思索生命意義、和佛教修行初步指南之經典,解脫協會之創辦人—羅卓仁謙—以「佛法生活觀」為修行體系之藏傳佛教「尊主噶當派」之《噶當六典》作為雛形,將法救論師所編纂《出曜經》、馬鳴菩薩所寫的《佛所行讚》、《雜阿含經》、《入菩薩行論》、大手印系統之《無上續》及《噶舉道歌海》之《古分》、祖師大德們之祈願文、及各經典之基礎佛學理論,從佛教初學者所需之角度,自前述經典中擷取適合之段落文章,加以重新編排和白話翻譯後,編纂成《感言集》、《大記詠》、《傳誦篇》、《建言錄》、《無上續》、《古詩歌海》、《祈願範文》和《小教誡》等篇章,並名之為《聖典》。
初學者可以在《聖典》之《感言集》中體會佛陀在世時對弟子宣說的修行金句;在《大記詠》中知悉佛陀生平及其所活出之人格典範;在《傳誦篇》瞭解佛陀就一般人生活問題所給予之寶貴建議;在《建言錄》中知悉大乘菩薩是如何修行和生活的。
而《無上續》和《古詩歌海》則是從浪漫、生活和活潑之方式來關注禪修這個議題。《祈願範文》則是收錄廣布流傳的祈願文,至於初學者需要知悉的佛教基礎理論,則可以在《小教誡》中得到初步的概念。
佛陀所開示之教法何其浩瀚,甚致有以八萬四千法門來形容其不可勝數。
而各教派及傳承之祖師大德們,又著作等身、卷帙浩繁,《聖典》想當然爾無法包含佛學之方方面面,但作為初學者開始接觸佛教經典的初步指引,《聖典》可以拉近初學者和深奧佛法間之距離,亦可以為初學者佛法學習立下堅實的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