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我們

基礎課程

基礎課程,藏文稱為「息仁(gzhi rim)」,是一位領受了三皈依的佛弟子,要進入佛法學習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識,自然也是想要在教理或實修上有所進境的基礎。

 

解脫法堂的基礎課程共有四門:

《隨念三寶經》、《龍樹菩薩勸誡王頌》、《律儀廿五頌》、《修心七要》

 

一、《隨念三寶經》:

「正念」是佛法一切修行的根本與基本入門檻。

 

原始佛法時代,佛陀對於在家行者的修行建議,大多是以「六隨念」為主: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天、念戒和念施,這都是在訓練「正念」。

 

其中,前三者就是隨念三寶:意即了解佛、法、僧的意義、特性,對我們的影響與利益,這是非常重要的過程。

 

因為只有在了解(勝解)修行的結果(佛法僧)後,我們才會產生信心(信),而信心才會鼓勵我們真的去投入(欲)佛法的訓練;此過程中的「正念」越強烈,後面所會引發的專注力(定)與智慧(慧)才會越勇猛,進而使我們得到其效用。

 

《隨念三寶經》這部介紹佛法僧功德、以鼓勵弟子們培養「正念」的經典,就是我們不可不知的一部經典。

 

它不但是所有初學佛法、不論宗派的人都應該認識的基本、共通價值;更為在佛法圈中歷練已久,卻感到徬徨、不確定自己是否仍「不忘初心」的朋友們,提供內省的一面鏡子。

 

二、《龍樹菩薩勸誡王頌》

《勸誡王頌》是藏傳佛法常見的基礎課程,從「皈依」開始,一路描述六隨念、八關齋戒、在家十事、出家五道、道前基礎、求得涅槃等內容;為龍樹菩薩為其好友國王所寫的一封書信。

 

解脫教團學習本課程時採用的,是由唐朝「義淨三藏」直譯自梵文的版本,此版本公認與藏文流傳版最為貼近。

 

頌文的科判,則採用第六世大寶法王的顯教經論上師—薩迦派的絨敦巴‧普明所知大德所寫的註疏為本。

 

三、《律儀廿五頌》

藏傳佛法繼承印度佛法的主張,認為修行的法門分成三乘:小乘、大乘顯教、大乘密教(金剛乘),每一乘都有各自對應的戒律、持守標準、懺悔方式。

 

討論這個主題的學科,稱為「三律儀」,是藏傳佛法高級學者很熱衷的課題,許多大師們也為此寫下不少著作。

 

解脫教團學習此課程時,採用的《律儀廿五頌》是第六世夏瑪巴的著作:透過於二十五個偈子,簡易介紹了小乘、大乘與密乘戒律的根本,而實修大家蔣貢康楚仁波切規定,閉關中心中的實修行者每天都必須唸誦此內容以懺悔。

 

本論是噶瑪噶舉派中,此主題的權威性著作。

 

四、《修心七要》

《解脫莊嚴論》說:「……從皈依發心、觀修二無我到五道十地之間的一切法門,總歸都是在菩提心的範疇中。」因此,如何禪修菩提心,無疑就是想要成佛、想要學習密法、想要實踐菩薩道的大乘弟子們的共通必修課程。

 

本書的作者切卡瓦論師出身噶舉派,先拜密勒日巴尊者的大弟子—惹瓊巴為師,後來師從噶當派霞惹瓦大師,學習噶當派內部的經論系統,以及此菩提心的禪修技巧。

 

這樣的豐厚底蘊,讓祂寫下了描述菩提心禪修的鉅作—《修心七要》:此禪修法門最大的特色,是它非常簡單、非常適合如現代一般的五濁惡世,能夠把五濁一切障礙都轉化為菩提心。

 

透過如此的戒、定,我們才能產生基本的慧,實踐佛法的戒、定、慧三學,走向解脫。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,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、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